古代天文历法
古代天文
- 《春秋》,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记录的鲁国历史,后由孔子修订,是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。第一次记载了星孛,
哈雷彗星
,春雷 - 《墨经》,是《墨子》的一部分,最早记录了
小孔成像
,还记载了关于平面镜、凹面镜、凸面镜成像 - 《汉书》,东汉·班固,记录了西汉时期的历史,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。最早记录了
太阳黑子
,汉黑子 - 东汉·张衡,发明
候风地动仪
- 北宋·苏颂,发明
水运仪象台
古代历法
历法分为:阳历 (太阳)、阴历 (月亮)、阴阳历 (兼顾太阳和月亮),中国农历属于阴阳历
- 《太初历》,西汉·汉武帝·太初元年开始实施,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。以正月为岁首,首次将二十四节气加入历法
- 《大明历》,南北朝·祖冲之,首次引入岁差的概念,使历法更加精准
- 《大衍历》,唐代·唐玄宗,测量地球子午线的长度,即地球经线的长度
- 《授时历》,元代·郭守敬,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。他所定的回归年的精度与现行公历几乎一样,也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
二十四节气
春雨惊春清谷天 (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)
夏满芒夏暑相连 (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)
秋处露秋寒霜降 (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)
冬雪雪冬小大寒 (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)
太阳直射点
- 春分、秋分:太阳直射点在赤道
- 夏至: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
- 冬至: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
日期计算
- 每两个节气相差15天,相当于两个节气就是30天,即一个月。
- 清明在4月5号前后,所以可知惊蛰在3月5号左右,立春在2月5左右。
特殊节气
- 明前茶:指清明节气之前采摘的茶叶 (更贵)
- 雨前茶:指谷雨节气之前采摘的茶叶
- 南方谷雨前后开始种水稻
天干地支
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甲 | 乙 | 丙 | 丁 | 戊 | 己 | 庚 | 辛 | 壬 | 癸 | ||
子 | 丑 | 寅 | 卯 | 辰 | 巳 | 午 | 未 | 申 | 酉 | 戌 | 亥 |
鼠 | 牛 | 虎 | 兔 | 龙 | 蛇 | 马 | 羊 | 猴 | 鸡 | 狗 | 猪 |
干支纪年法的算法
天干值 = (年份 - 3) / 10 的余数,就是 (年份 - 3)的尾数
地支值 = (年份 - 3) / 12 的余数
天干地支喂鱼法
,天干对应尾数,地支对应余数
如 2021 年:
2021 - 3 = 2018
尾数是“8”,天干就是“辛”
2018/12=168…2,地支就是 “丑”
因此 2021 年就是辛丑年,2020年就是庚子年,2022年就是壬寅年
十二时辰
子时:一昼夜区分为十二个时辰
,用十二地支为代号,每个时辰2个小时,子时是23:00至次日1:00
三更:夜晚被划分为五更
,每更2个小时,三更:23:00至次日1:00,即子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