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础理论

脏象学说

五脏: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

  • 心: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和形成血压。人体的心脏分为心室和心房。能形成血压的是心室,在心室肌肉收缩时形成高压,舒张时形成低压。测量血压时会测出两个数,一个是收缩压(高压), 一个是舒张压(低压),心房是血液在被泵入心室之前的“中转站”,血液先到心房再到心室。心脏(左心室)-> 主动脉(动脉)-> 毛细血管 -> 静脉 -> 右心房(心脏)
  • 肝:“代谢中枢”,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,具有 解毒、代谢、免疫、分泌胆汁的功能。储藏胆 汁的是胆,胆汁能够帮助、促进消化

六腑:大肠、小肠、胃、胆、膀胱、三焦 口诀“肠胃胆三胱

  • 肠:起点叫十二指肠,一直到盲肠称为小肠。小肠是人体最主要的消化吸收的场所。从盲肠到肛门叫大肠,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排遗。

人体器官分类:

  • 消化系统
    • 大肠,排遗
    • 小肠,
    • 肝脏,负责解毒、制造胆汁帮助脂肪消化、储存维生素和矿物质等
    • 胆囊,储存由肝脏产生的胆汁,在需要时将其释放到小肠以帮助脂肪消化
  • 呼吸系统
    • 呼吸道:鼻、咽喉、气管、支气管
    • 肺,肺泡是肺换气的主要场所
  • 心血管系统
    • 心脏,泵血器官,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
    • 动脉,从心脏向全身输送富含氧气的血液
    • 毛细血管,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地方
    • 静脉,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
  • 泌尿系统
    • 肾脏,调节人体的水液平衡
    • 膀胱,储存尿液
    • 尿道
  • 免疫系统
    • 脾脏,过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老化红细胞,最大的免疫系统
    • 淋巴结,作为过滤器,捕获并清除病原体
    • 骨髓,产生新的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

疾病防治原则

预防原则

  • 未病先防
  • 既病防变:早期诊治、防止传变

治疗原则

  • 正治反治
  • 标本兼治
  • 扶正祛邪
  • 调理阴阳
  • 调理脏腑
  • 调理气血津液
  • 三因制宜

药性理论

四气:又称“四性”,指药物寒、凉;热、温四种不同的药性。
五味:指药物的真实滋味,包括辛、酸、甘、苦、咸。
药物的来源分类:植物药、动物药、矿物药。

  • 植物药:
    • 带 花、草、根、叶、皮、仁、子等字眼的药。
    • 特殊:穿山龙、牛膝、淫羊藿、狗脊
  • 动物药:
    • 带有动物字眼。
    • 特殊:五灵脂(五灵鼠的粪便)、夜明砂(蝙蝠的粪便)、地龙(蚯蚓晒干)。
  • 矿物药:
    • 带砂(朱砂)、石(磁石)、硝(火硝、芒硝)、矾(白矾、黑矾)等字眼 的,都是药。
    • 特殊:龙骨、龙齿。恐龙、猛犸象在远古时期是体型非常巨大的动物,但早已 经灭绝,他们的骨头和牙齿经过数百年形成了化石。被称之为龙骨、龙齿

针灸疗法

针灸是“针法”和“灸法”两种治疗方法的合称。
2010 年入选联合国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。

中医史

名医

  • 扁鹊,战国,四诊法:望闻问切 ,脉学之宗
  • 费长房,东汉,悬壶
  • 华佗,东汉,麻沸散,五禽戏,“外科圣手”,青囊,华佗担心自己的医术失传,就把《青囊》一书,让狱卒送了出去,但是狱卒胆小,烧了这本书,从此《青囊》失 传。
  • 张仲景,东汉,“医圣”,《伤寒杂病论》,坐堂,张仲景当时是长沙太守,休息的时候高坐公堂之上,打开衙门的大门,给老百姓免费看病
  • 董奉,东汉,杏林,华佗、张仲景、董奉被称为建安三神医
  • 孙思邈,唐李世民,“药王”,《千金方》,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
  • 李时珍,明嘉靖,《本草纲目》

名著

中医四大经典:

  • 《黄帝内经》,战国,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,岐黄
  • 《难经》,针灸学,问答式体裁
  • 《神农本草经》,本草学,现存最早药学专著,首创药性分类法
  • 《伤寒杂病论》,临床医学,张仲景,确立辩证论治原则,将中医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。世界最早记载舌下给药;胸外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法

其他:

  • 《脉经》,现存最早脉学专著(24 脉象)
  • 《肘后备急方》,葛洪,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
  • 《千金方》,孙思邈,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
  • 《唐本草》,苏敬,世界第一部官修药典
  • 《洗冤集录》,宋慈,世界最早法医著作
  • 《本草纲目》,李时珍,东方医药巨典